火锅肥牛饭

社会性动物(Ⅰ)






第一章

 

定义---社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想法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事后聪明偏差:人们倾向于过高预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人们再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疯狂的”、“残忍的”等),这样的话我们无需为这种行为感到烦扰,因为它们与我们这些好人没有关系。

然而在一些情景变量下,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人”,以一种令人厌恶的方式做事。

菲利普·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①。

 

 

第二章 从众

 

举例从众现象→引出偏离者概念(人们更喜欢的是从众者)→并非从众皆合乎时宜(群体思维)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下。

 

社会对从众和偏离者的看法是不尽一致的。不顺从的人做出的不从众举动,很久以后得到历史学家的赞扬,但当时并没有得到那些要求他们遵从的人的高度尊重。

斯坦利·沙赫特讨论少年犯经历的实验②中,结果表明,人们最喜欢的是效仿者,最不喜欢的是偏离者,不顺从者在临近截止时才声称有不同意见,比在刚开始时说明更容易遭到抵制。

 

希特勒高级顾问阿尔伯特··施佩尔回忆录: 在正常的环境中,如果人们背离了现实,他们很快得到来自周围人的批评与纠正。在第三帝国中却不存在这种矫正。与此相反,每一次自我欺骗都会被成倍放大,就像置身于一个哈哈镜装饰而成的大厅,成为一个由反复得到确认的虚幻世界,它不再与严酷的外部世界保持任何联系。在这个哈哈镜里,除了看到自己面孔反复出现以外,我什么都看不到。

尼克松“宫廷卫队”③:当你经常把一件事挂在嘴上,久而久之,它就变成了事实。

挑战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事件④。

共同之处:他们都是远离不同观点、具有相当凝聚力的群体。当要求这样的群体作出决定时,他们往往会陷入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所讲的群体思维之中。“人们所采取的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由于人们的共同追求占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无视对那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具有这种不良决策策略的群体一般感到自身是无懈可击的——他们处于盲目乐观之中。而且当不同意见被阻拦时,这种乐观得以持续。面对从众的压力时,群体的个别成员会怀疑自己的异议,并克制发表不同的意见。

 

 

 

2.1 什么是从众

 

定义:由于受到他人或群体的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所罗门·阿希经典"线段实验"⑤从:众所怀有的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确保自己意见正确另一个目的是不辜负他人期望来赢得他人好感。

 

尽管我们知道其他人可能从众,但我们会对自身因受群体诱导而出现遵从程度做出过低的估计。

 

留给个人的私密性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就越小。

 

 

 

2.2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一致性:一个持异议者的出现会助长人们摆脱多数人影响的力量。但是,如果拥有了一致性,多数人在实际规模不必太大,就足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从众。

 

表态:减弱个体对群众从众压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他对自己最初的判断表态。

 

责任:除非人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对一项没有异议的顺从的决定负责,否则大多数人会为了相安无事去迎合他人。

 

个体与文化:总体上看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压力。如果个体感到很少有或者根本没能力来承担当前的任务,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与个体主义社会(美国、法国等)相比,从众现象在集群主义社会(日本、挪威、中国等)更为盛行。

 

施加压力的群体:这一问题还与施加压力的群体构成有关。一个群体如果具有以下特征,则更容易导致从众:(1)由专家组成;(2)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是很重要的人物;(3)它的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人类似。

 

马尔科姆 格来德维尔提出,当某些有威望的人恰巧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适当的地点,主流社会走势往往会通过从众机制发生戏剧性的出乎意料的改变。他将这种顷刻间的改变,即主流变化达到一个临界值,称之为“引爆点”。他将引起这些变化的人们称之为“连接器”。只靠口口相传,这些连接器可以让一个濒临倒闭的餐馆变得红红火火,或者将很小的趋势演变成一种流行时尚。

 

 

 

 

 

 

 

 

评论